3月6日,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第十五屆學術大會教育學與社會學專場在鎮江舉行,大會由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共同主辦,江蘇大學承辦。會議圍繞“教育公平、民生建設與人民幸?!边@一主題,聚焦理論前沿,開展學術交流。江蘇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張新科,江蘇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顏曉紅,江蘇省社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徐之順等領導出席開幕式。
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張新科作了會議講話。他表示,教育公平、民生建設與人民幸福是社科研究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涉及多學科多領域,存在長期性和復雜性,需要社科界加強合作、協同攻關。在教育公平方面,如何合理配置優質教育資源,促進城市、區域、大中小學校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協調、均衡和高質量發展?在民生建設方面,如何進一步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積極應對老齡化社會挑戰?在實現人民幸福方面,如何結合江蘇實際貫徹落實中央促進共同富裕戰略目標,進一步提升江蘇人民的生活富裕程度和幸福感?研究解答這類重大現實問題,需要社科理論界充分調研調查,不斷加強理論探索,拿出更多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提出更多高質量的對策途徑,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思想庫智囊團作用。
會上,江蘇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顏曉紅在歡迎辭中介紹了學校近年來的發展成就。他表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的延展和體現,建設和諧社會所要實現的公平正義,也必然包含著教育的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社會和諧建設離不開公平高質量的教育,而改善民生是推動教育公平乃至社會公平的一個基本條件,所以增進教育公平與改善民生是息息相關,兩者都關注人民的發展和社會的福祉。社會轉型裹挾而來的諸多的社會問題,既給中國社會綜合治理帶來巨大的挑戰和沖擊,又同時給科學研究,尤其是人文社會學科的研究,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和豐富的素材。摒棄學科偏見,尋求運用多學科的知識與方法,綜合探尋問題的解決之策,將成為大勢所趨。更何況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社會活動,尤其離不開社會學等學科的檢視。教育學與社會學是天然近親,我們也希望與各位領導專家互通有無,增進了解,擴大共識,促進合作,為上述的重要民生問題的解決提供有效的可行的行動方略。
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朱旭東在題為“共同富裕背景下我國教育發展不均衡的表現及其主要解決路徑”的主題報告中,深入分析了共同富裕體現在教育上的問題,并探索解決這些問題的路徑。他表示,當前,我國教育發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若要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則要探索教育的“共同富?!?。在鄉村教育中,教育發展不充分不平衡體現得尤為突出。目前,鄉村教育生態體系主要還是以學校為主的鄉村教育生態,存在單一性問題。對此,朱旭東主張從自然系統、社會系統、規范系統、網絡系統、學校系統、系統間合作和系統內部平衡的支持性生態等方面構建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鄉村教育生態體系?!爸挥朽l村教育發展了,我們才能真正體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僅是物質上的富裕,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生態、人際關系等各種各樣健康而又充盈的富裕。教育既要有自身的共同富裕的特征,還需要為整個社會的共同富裕奠定良好的基礎?!彼f。
共同富裕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的又一次偉大征程。教育既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動力。如何充分發揮教育在共同富裕進程中基礎性、持久性、引領性作用?這個話題引起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袁振國的關注。他建議,要明確教育領域共同富裕的立足點是“高質量發展”,以人的充分自由發展為追求,推進全體人民、各級各類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要把握好教育領域共同富裕重點“義務教育”,為每個人的個性化成長、發展提供適合的教育;要做強當前教育的薄弱點“農村教育”,努力讓隨遷子女享受公平優質的教育;要抓住教育領域共同富裕的關鍵點“教師的水平”,不斷提升師資水平;要攻克教育領域共同富裕的難點“育人方式變革”,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兼具社會情懷和民族大義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當前,我們已經進入到了智能時代,社會各領域、各環節已經發生了顛覆性變革。袁振國提出,要緊緊抓住這個機遇,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改革體制機制,創新方法手段,推動育人方式、學習方式、管理方式、評價方式與數字化的深度融合,推動學習成長更加靈活、個性和開放。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成伯清作了報告《社會學視野下的共同富?!?。他認為,共同富裕不是均貧富,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而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全民富裕;不僅是物質生活共同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要準確理解共同富裕,必須將其置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的前提之下。當前,二元經濟結構導致的城鄉差距、地區資源稟賦導致的地區差距等,是目前社會主要的差距,而要改善這一狀況、邁向共同富裕,必須注重社會內部的開放和平等,以有利于整體福祉和持續發展的方式推進增效和增長。實現共同富裕政府、企業和社會應該怎樣做?他認為,對政府部門來說,要通過公共政策促進公平;對企業來說,要利用市場機制把蛋糕做大;對社會而言,要爭取通過公益慈善體現自身價值。此外,還要通過發揮社會主義的組織優勢和強大的社會動員、宏觀調控能力,更充分釋放共同富裕的結構性潛能。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建華作了報告《高等教育公平的兩重性:隱藏的不公與想象的公平》。他以國外的高等教育為例,從機會平等背后的不公平、“隱藏的不公”無處“隱藏”、“真實的公平”不能想象三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高等教育公平觀”。他認為,對高等教育的公平而言,機會平等至關重要,但僅有機會平等肯定是遠遠不夠的。要努力實現高等教育公平,不是進一步擴大高等教育規模,也不是一味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或增加優質高等教育資源,而是需要建立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在這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中,要淡化并逐漸中斷關于個人成功或失敗的精英主義敘事,明確并堅持高等教育屬于共同利益、為了共同利益的宗旨。他認為,對于高等教育公平,我們需要矢志不渝追求,并盡力揭示隱藏在機會平等背后的不公平,讓“隱藏的不公”無處“隱藏”。不過,他也認為,無論追求公平還是揭示不公平,都需要從實際出發,并以此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依據。
經大會專場學術委員會評審,本次會議還評出獲獎論文36篇,其中,一等獎12篇、二等獎24篇,徐之順宣讀了獲獎論文表彰決定,出席開幕式的領導為獲獎論文作者代表頒獎。下午,大會還安排了教育學和社會學的分會場供與會專家學者進行交流。據悉,本次大會分線上線下同步舉行,共計80人參加了線下會議。(韓宗峰 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