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狈ㄖ螌τ陟柟讨袊厣鐣髁x國家制度、提升黨治國理政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必須“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法治是現代國家治理的基本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事實證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法治是公開透明的規則之治和程序之治,具有可預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濟性,人們的基本權利能得到充分保障,能合理規劃和預期自己的生產生活,在安全有序的環境下進行社會建設,激活了人民群眾的創造力,確保了國家治理的公信力。因此,法治成為現代國家共同的選擇,成為保障個人權利、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的重要基礎。
受本國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等因素的影響,各國具體的法治模式千差萬別。與資本主義法治所持的狹隘政治立場不同,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人民權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立法、執法、司法都要體現社會主義道德要求,都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其中,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我們要更好地發揮法治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固根本”的保障作用,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穩預期”的保障作用,對于國家和社會未來發展走向“利長遠”的保障作用。
全面依法治國
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
全面依法治國之所以是一場深刻革命,是因為它徹底改變了人治思維定式和落后的國家治理模式,開辟了社會主義國家的法治新道路,有利于實現國家各項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比嫱七M依法治國是關系我們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我們黨將全面依法治國貫穿于國家治理全過程、各方面,這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經驗總結,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核心內容、主要途徑和重要保證。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規范制約公權力、保障人權充分實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和必由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以良法善治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良法善治是治國理政的重要追求,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最佳境界?!狈ㄖ巫非蟮哪繕瞬⒎莾H僅是獲得良法,關鍵是通過良法實現善治。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實踐證明,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國,都能治好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僅對法治提出要求,而且強調法治中的“法”應當為具有科學指導意義的良好法律,法治中的“治”應當為可以切實保障和實現人民權利的優良治理?,F代法治為國家治理注入了良法的基本價值,提供了善治的創新機制,滿足了國家治理現代化對高質量法治的需求,也為法治化治理創造了制度環境。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在法律的立、改、廢、釋、纂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良法的實質標準融入其中。善治是法治之目標。善治就是要把制定良好的法律付諸實施,以指引和規范國家和社會治理活動,實現現代國家治理的終極目標。
良法具備人民性、科學性、正當性、實踐性等特性,是構建現代國家制度的基石,唯有制定好的法律才能鞏固國家制度,才能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以良法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強調的就是要提高立法質量,通過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充分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將黨的主張和人民的意志匯集到立法中,為國家治理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質量的根本途徑??茖W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體現客觀規律,民主立法的核心在于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堅持問題導向,提高立法的針對性、及時性、系統性、可操作性,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善治是良法的有效貫徹實施,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集中體現。善治的宗旨在于以科學的決策謀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通過賦予公民廣泛的知情權與參與權,實現政府與公民間的互動,達到最好的治理效果。以善治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我們黨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執政理念的具體實踐。社會主義中國的善治,尤其強調人民的主體地位,特別是以法治方式保障弱勢群體的基本權利,為其營造公平自由的發展環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善治是一種黨和政府領導下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人民主體地位是否得到凸顯,人民意志是否得到體現,人民根本利益是否得到維護,都考驗著國家治理能力。采用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方式治國理政,是善治的內在要求,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應對百年變局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風險挑戰異常嚴峻。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謀劃工作和處理問題,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挑戰的沖擊。
黨的十八大以來,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作為黨治國理政、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其重要地位越來越凸顯,行動方案也越來越清晰。在面臨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日益繁重艱巨、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利益結構更加多元、利益關系異常復雜、各種矛盾不斷凸顯的大背景下,只有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才能有效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各項工作,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實現法治中國建設的總體目標。
第一,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改革與法治是相伴而生、相向而行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伴隨著法治的進步,每一次法治成就都極大地推動著改革進程。第二,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提高國家整體法治能力的基礎,是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和重要保障。第三,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新變化,國家治理面臨很多新課題、新挑戰??茖W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有效預防和妥善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關鍵所在。第四,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穩定。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協調利益沖突、保障合法權益的根本保障,是維護社會穩定的有效方式。第五,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應對風險,妥善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謀劃工作和處理問題,關鍵在于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謀劃工作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首先是要自覺守法,樹立程序思維和規則意識,將權力置于法治之下。其次是要做到權責統一,明確權力邊界,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再次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通過治理能力的提升實現為人民謀幸福的目的。最后是領導干部要潔身自好,自覺接受監督,堅持一切用權行為皆受法律監督、受人民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實體法與程序法雙重視域下的人格權禁令制度研究”(21XFX2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法學會法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