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社會發展對學術生產與創新的現實需求,致力于創新與求真的學術成果生產,才能真正有效滿足社會發展對智力資源與智力支持的實踐要求。繁榮發展富有時代精神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推進豐富多彩的學術成果出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踐進程中的重要工作。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指出:“在文藝創作方面,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边@一振聾發聵的論斷,引發文藝工作者的諸多省思。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進一步強調:“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有沒有中國特色,歸根到底要看有沒有主體性、原創性。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不僅難以形成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而且解決不了我國的實際問題?!睂W術價值與學術理想的實現,離不開學術成果的創新表達。習近平總書記提醒我們,不僅要做“著作等身”的學者,更要做“著作等心”的學者;不僅要“為學術而研究”,更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
在學術出版與傳播實踐中,專著和論文是學術成果的兩種主要表現形式。據統計,2020年,全國出版社科人文類書籍33.1萬種,較2019年降低4.0%;全國出版哲學社會科學類期刊10.6億冊,占期刊總印數的52.2%,提高1.3個百分點。哲學社會科學類期刊所占比重比2019年繼續提高。根據Webofscience數據庫統計,從2012年至2021年,中國科研論文發表數量呈現持續增長趨勢,連續10年居于世界第二位。2021年5月,中國超過美國居世界首位。同時,中國SCI論文的質量與被引用情況也持續提高。觀察當前學術成果出版的現實狀況,“專著少,論文多”似乎成為一種趨勢,學術評價工作進而也出現相應變化,由此引發了不少學者關注。
優化學術評價和考核體系
在確保高質量學術出版的意義上,學術論文與學術專著相比,具有篇幅短小、問題集中、邏輯緊湊等鮮明特點。借助期刊出版周期較快的傳播優勢,完成學術見解的發表,這種方式日益受到學界重視。然而,作為知識傳播與交流的重要載體,學術著作和期刊的出版同為科學研究的重要環節?!皩V?,論文多”是當前學界存在的一種客觀現象。商務印書館學術中心政法編輯室原主任王蘭萍對此頗有感慨:“我們的高等教育考核量化指標只重核心期刊論文,導致學者不寫專著而只寫論文。學術著作出版需要資助,而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資源有限并不普惠,寫專著的積極性受約束。權宜之下,只寫論文就成為了大多數人的自然選擇?!蓖跆m萍建議,高等教育考核要破除論文指標體系,期刊管理要破除數據影響因子崇拜。
西北大學出版社社長馬來認為,當下高校和各科研機構等學術單位普遍推行量化考核標準、積分制的管理,其評價體系中,論文所占分值比重較大。專著雖然也因出版社的不同級別被賦予了不同的分值,但相對論文的積分統計來說,專著的分值比重明顯偏低。
《人文雜志》主編秦開鳳這樣描述她的感受:就學術研究來講,論文受篇幅所限,大多是就一個專業問題展開精深研究;而專著則具有系統性和縱深性,大多具有一般知識和問題研究相結合的特點。正常來講,專著是學者某一方面學問的集大成者,代表了作者的最高研究水準;論文更多是其中的階段性成果的反映。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學者具有一定厚度和寬度的學術成果。
“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論文成果應該是與專著成果統一的,或者說,論文成果是走向專著成果的過程?!痹陉兾鲙煼洞髮W副校長任曉偉看來,之所以出現“專著少,論文多”的情況,無非是科研評價的導向或科研的功利化問題所引起的。在各類科研評價中,很多時候對一部好的專著的評價要遠低于一篇高層次的期刊論文。專著的形成需要圍繞一個大的命題進行相對長時間的思考和研究。而形成論文成果,相對來說,精力和付出還是要少很多,因此在既定的時間內論文成果的數量要遠多于專著成果。這也使得在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以論文成果為中心的產出模式,而專著成果則轉而成為了必要的補充。
秦開鳳認為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還與學術出版的主體即出版機構不同的體制機制有關。專著出版機構企業化的管理模式更多依靠市場配置資源,市場化成為出版社的顯著特征,付費出版曾經一度使出版物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盡管近年主管部門對出版質量提高了要求,但著作出版相對容易也是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而論文的出版單位多是公益性質的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并未落地,學術質量仍是核心的評價指標。尤其在分級制的論文評價體系中,權威或核心期刊通過一系列審稿舉措,嚴控質量關,使論文的出版更為嚴格一些,往往刊發的是作者的學術精品或代表作。這兩者的差異,被評價機構相對簡單地運用到評價指標的制定中去,進而引導學術研究者對兩種出版形態產生不同的態度,促使學者將更多精力放在出版精品論文上。
近年來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數字期刊實際的論文總量和容量都出現大幅的增長,期刊的傳統印刷屬性被弱化。在開放獲取出版模式中,讀者獲取數字化知識成果不再完全以自身偏好的期刊為唯一的資源目標,而是直接通過多元要素方式檢索各類數據庫中的知名作者或自己感興趣的學術關鍵詞。傳統意義上的期刊品牌獨有的學術影響力與資源獲取引導力,正在被“以知識為中心”的多元化學術出版格局所取代。這也自然會促使當前學術成果評價體系的要素與結構發生相應調整。
弘揚優良學風注重學術質量
有一種觀點認為,“專著少,論文多”現象是學術研究浮躁學風的外在表現。這一現象揭示出少數學者在做學問時,心浮氣躁、成果浮淺、理論浮夸,不安心從事系統、扎實、深入的學術研究,而是浮光掠影、淺嘗輒止、粗制濫造,只求數量、不顧質量,與學術研究應有的理智、沉穩、嚴謹、求實的風尚背道而馳。這種不良學風危害了哲學社會科學的健康發展。
秦開鳳認為,當下無論是個人的學位、職稱還是對學校的評估都有各種評價指標,論文、專著、課題等都涵括在內。因專著常需要厚實的學術積累,浮躁的學術環境下,相對“短平快”的論文自然成為功利主義化的“學術生存”的首要選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專著少,論文多”的現象。
良好的學風是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要“大力弘揚優良學風,把軟約束和硬措施結合起來,推動形成崇尚精品、嚴謹治學、注重誠信、講求責任的優良學風,營造風清氣正、互學互鑒、積極向上的學術生態”。學術界要承擔起學術報國的時代使命,實現為人民做學問的崇高理想,必須營造良好的學術生態。學者要立志做大學問、做真學問;科研管理部門要健全學術規范和學術制度,優化學術成果評價機制。
“板凳要坐十年冷?!比宋纳缈蒲芯啃枰L時段的積累過程,學者建構起較為完整知識體系的學術成熟期會更長。王蘭萍倡導學術勞動權利年齡平等,在注重培養學術新銳的同時,要適度用好年長的成熟學者資源優勢,向他們開放研究型博士后工作,開放科研項目申報通道,有針對性地強化專題性研究,精細制定學術規劃國家(地方)發展戰略,抓住學者專著出品年齡段,適時調整學術人力資源布局,逐步推進學術專著出版生產,強化專著出品量和質量的有序擴張。
“耐得住寂寞是對學者名利觀的重要考驗。浮躁學風的根源在于學者沒有樹立正確的學術信仰與追求?!瘪R來表示:“做學問要專心致志,追求真理,不能羨慕名利。雖然成果暫時出不來,不受關注,也要向劉大年、范文瀾、張豈之先生等老一輩學人那樣,真做學問,做真學問,甘于寂寞,不能學風浮躁,急功近利?!比A中師范大學教授徐勇贊同這個的觀點?!把芯繉蛞涞綄嵦?,注重學術質量才是應有的治學態度?!?/p>
強化平臺建設提升學術話語權
云南大學民族政治研究院教授郭臺輝對“專著少,論文多”現象作了如下分析。從學術生產外部看,社會快速發展的現實環境對智力供給的需求日趨強烈,必然對學術生產機制的運行產生需求側影響;從學術生產內部看,知識分子群體在知識生產過程中存在趨利避害的現象或問題不容回避。外部需求環境影響內部機制運行,造成學術生產、學術評價、學術傳播過程中出現“專著少,論文多”這一暫時現象,這也是社會發展進程中出現的現實問題。與此同時,學術生產與傳播也有一個過程,總體來看專著相對于期刊論文,生產、發表的時間要長得多?!皟烧叻旁谝黄疬M行量化比較,意義不大。強化并優化學術平臺建設才是根本?!惫_輝說。
“我們不能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評價體系和考核體系。數量多少不是問題,質量高低才是問題。許多學術成果長篇大論卻缺乏創新,不論是專著出版還是期刊論文傳播,這都是大問題。在尊重學科差異和不同特點的基礎上,深入基層,走進田野,多出學術精品,為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提供有效的學理支撐,向世界講好中國發展的故事,應該成為大多數社科學者學術研究努力的方向。同時,在社科課題設置、社科評獎、社科學者職務晉升等方面要加強引導,用高質量的學術評價體系建設,推進創新機制生成,進而鼓勵學者走出書齋,走進改革開放的主戰場。要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升理論品質?!标兾魇∩缈坡擖h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郭建樹如是說。
面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闊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重要論述,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砥礪奮進的時代指引。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傳播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努力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研究成果,成為越來越多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實踐自覺。扎實推進學術成果評價體系建設,為偉大事業提供強大智力支撐,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學術質量、學術評價和學術平臺是構建學術話語的三大基本要素。提升國際學術話語權,需要學術主體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和學術領域內,提出具有主導性的學術理論、概念、范疇,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學術話語體系。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和專著出版機構是傳播學術成果的重要平臺,是推動學術創新的重要載體,更是國際學術界觀察了解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狀況的主要窗口。只有建立科學權威的學術評價體系,進一步發揮好學術引領作用,才能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生產和學術傳播行穩致遠,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推動中國與世界的學術研究開展平等對話,集中表達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的自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