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边@一重大論斷標注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特別是著眼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揭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根脈和精神特質,彰顯了它與中國文化、中國精神的深層關聯。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堅持“兩個結合”的理論結晶
回顧百年奮斗史,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努力一以貫之,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努力一以貫之。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受中華文化滋養,深植傳統家國情懷,深諳中華文化智慧,深知中國大地國情,深感中國民眾心理,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的偉大實踐中創造性運用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延安整風期間,我們黨明確指出,整風運動就是要使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革命科學更進一步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深度結合起來。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展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
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人民“富起來”的偉大實踐中,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別是堅持和運用好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并將其上升到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路線的高度。鄧小平同志指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同志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蔽覀凕h遵循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從新的實踐和時代特征出發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的歷史方位,把握當前發展的時與勢,提出在新的征程上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一論斷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百年歷程的科學總結,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創新發展的內在機理,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性認識,展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高度文化自覺和歷史擔當。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的產物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開辟了中華文明、中國文化的新紀元。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和實踐,有力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提供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實踐與創造的文化土壤。
一百多年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譯介、選擇、傳播、實踐、創造的進程,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以特有思維方式、思想觀念、話語表達、價值追求等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進程。同時,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伴隨中國走向現代社會的艱難歷程,在繼承與變革中行進,在方法演進和思想轉型中行進,在原創性和本土化的努力中行進,在系統性和專業化的構建中行進,實現了現代轉型和現代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中一以貫之的是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創新,是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融相契。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把握,對于文化自信和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關心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據不完全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許多場合發表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論述,主題涉及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文化軟實力、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文化與精神家園、傳統文化與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文化與鄉村振興、傳統文化與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傳統文化與黨的建設、傳統文化與民族宗教、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等。在各類論述中,他提及最多的是傳統文化與精神家園,其次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此外多次提及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傳統文化與文化軟實力、傳統文化與文化遺產保護等。如此重視中華文化的作用,以實際行動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有效詮釋和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與時俱進的時代精華
特定的民族群體、社會環境、生產生活方式,形成特定的民族精神氣質或文化精神,特定的文化精神決定特定的價值類型,特定的價值類型主導特定的精神追求。在五千年文明進程中,中華民族以獨特的思維方式、生產方式、制度安排、生活習俗、審美情趣創造了生生不息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價值類型和精神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背后的中華民族精神和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上升到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文化基因、精神命脈的高度,對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文化理念進行系統而精準的提煉。這包括:關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關于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關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關于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關于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等等。這些提煉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跨越時空、超越國界的文化精神概括起來、弘揚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這一文化立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一文化方針、對傳統文化“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基本方法等。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這些精神集中起來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這些偉大精神積淀于中華文明基因,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融入中華兒女的氣質和價值追求,賦予我們無窮的精神力量。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并概括“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偉大建黨精神閃耀著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光芒,很大程度上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表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許多內容,正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內在價值在新時代的生機煥發,充分證明這是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
(作者系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